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就反映了这一点。
克己具有化除私欲、呈现天理的效果。对程门高弟评价之别,可谓朱、张道统论的最大分歧。
入圣关键即在做到知行工夫并进。指出颜子之学即致知力行之学,愿与同志之士以颜子为准的,致知力行。(作者:许家星,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)来源:光明日报 进入专题: 张栻 道统 。先生发端之功,顾不大哉。并赞扬游定夫造道极深而师表后学。
在道统经典上,张栻表达了对古典经学文本与道学经典文本的推崇。而朱子对张载的重视显然高于张栻。高度赞扬在战国时代,只有孟子独以身任道,极力捍卫、发扬夫子之道。
至伊洛君子出,其于孔孟之传,实闻而知之。高度肯定孔子的教化之功,提出为学当学孔子。其得时位而在上,则帝王之业也。但张栻对杨时、谢良佐、尹焞等程门后学表达了认同,视他们为二程之学的传承者,接续发扬了二程道统,体现了北宋至南宋一百多年间道统的延续性。
主敬工夫要注意防止拘迫和悠缓之病。《孟子》则集中体现了孟子对孔子之道的发挥,使后之人知夫人皆可以为圣人而政必本于王道,对学为圣人和成就王道作出了重要论述。
此是张栻说的特出之处。他们通过体验儒家经典而传圣人不传之学,惟三先生生乎千载之后,乃能考诸遗经而得其不传之妙以相授受。在入道工夫上,彰显了义利之辨、知行互发、主敬致知的重要性,体现了较为完备而具有个人特色的道统观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代表德位一体的圣王阶段。
认为孔子是集乎道之大成述作大备,遂启万世无穷之传。朱、张二贤在学问和道德上相互砥砺切磋,在吸收对方观点的同时,仍保持了各自的思想特色,可谓和而不同。另外值得提出的是,对汉唐期间获得理学高度评价的董仲舒、诸葛亮、王通、韩愈四人,张栻唯独对诸葛亮给予极高评价,《武侯祠记》表彰诸葛亮具有挽回仁义之风,反对功利之风,扶持皇极,端正人心的教化之功,凛凛乎三代之佐。他在杨时《画像记》中赞赏他得《中庸》鸢飞鱼跃之传于言意之表,践履纯固,卓然为一世儒宗。
他写有《主一斋铭》《主一箴》,提出曷为其敬,妙在主一。《敬斋记》赞扬二程对致知、主敬工夫的倡导,始晓然示人以致知笃敬,为《大学》始终之要领。
至孔子则转入圣与王的剥离期,言其不得时位而在下,则夫子之道。肯定主一无适可以收敛凝聚此心,是为学之指南。
但张栻对周敦颐的推崇则无此等问题。张栻实为朱子诤友,曾对朱子思想、修养及政治主张有着严肃批评,并非如今人所谓随朱子脚跟转也。穷理之学是儒学区别异端的根本,此学所以贵乎穷理而吾儒所以殊夫异端也。他认为《论语》是对孔子言行完备之记录。唯君子以克己为务,己私既克,无所蔽隔而天理睟然。此外,张栻对张载甚少论及,似并不认为张载具有与二程同等传道地位,只是对其《西铭》理一分殊说颇表欣赏。
所作《克己箴》提出克己与主敬工夫相通,克己针对的私欲是对敬的最大干扰者,故克其所以害敬者,则敬立矣。在南宋道学格局中,张栻之学渊源于胡宏的湖湘学,然因与朱子思想密切,在后世朱学独尊之道学格局中,张栻获得了超出吕祖谦和陆象山的地位,在《宋史》中与朱子同归属于道学,而吕、陆则被归为儒林。
敬是心之存养,而其根本在主一无适。张栻屡屡褒崇周敦颐接续孔孟、开启道学的贡献,认为先生崛起于千载之后,独得微旨于残编断简。
当以颜子之学为进入圣道之门,学圣人必学颜子则有准的,为此张栻编有《希颜录》。张栻还据孟子五百年出一位大圣之观点提出圣之盛说,指出同为圣人的武王、周公等不如尧舜禹汤文王孔子之盛。
并为诸葛亮撰《画像赞》。朱子则与之不同,否定了二程门人对二程之学的继承,认为他们《中庸》说虽详尽而不乏高明,但却淫于佛老而背离二程之学。克己具有化除私欲、呈现天理的效果。对程门高弟评价之别,可谓朱、张道统论的最大分歧。
入圣关键即在做到知行工夫并进。指出颜子之学即致知力行之学,愿与同志之士以颜子为准的,致知力行。
(作者:许家星,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)来源:光明日报 进入专题: 张栻 道统 。先生发端之功,顾不大哉。
并赞扬游定夫造道极深而师表后学。在道统经典上,张栻表达了对古典经学文本与道学经典文本的推崇。
而朱子对张载的重视显然高于张栻。再三强调克己工夫,认为克己是通向仁的根本,求仁之难莫难于克己也。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赞赏胡宏《知言》是力行所知,亲切至到,可以使学者造高深之无极,体用该备。
张栻特别突出了周敦颐再续圣道的开创意义,二程则是继周敦颐而起的综合者。但二程以后,学者又偏于求知而忽视躬行,偏离求圣之功。
知行存在精粗层次之别,知先于行。颜、曾之后,子思以《中庸》传孔子之学,为孟子所传承,子思述孔子之意,而孟子传乎子思者也。
对《四书》也只是撰写了《癸巳论语说》和《癸巳孟子解》两部,并无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的解释著作,似乎并不太关注朱子最看重的二书,而更聚焦于《论》《孟》。《克斋铭》提出克己与致知工夫贯通,圣有谟训,克己是宜,其克伊何?本乎致知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